文廟[福州]

文廟[福州]

所謂文廟,即文宣王廟的簡稱,也是孔廟的別稱。據史籍所載,我國最早建立的孔廟,是在春秋末季的魯哀公時期,就建在孔子的故鄉曲阜。。創建孔廟之風,隨之而盛行。

文廟[福州] 文廟[福州]
說文廟巷,自然是離不開文廟的。所謂文廟,即文宣王廟的簡稱,也是孔廟的別稱。據史籍所載,我國最早建立的 孔廟,是在春秋末季的魯哀公時期,就建在孔子的故鄉曲阜。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的聲名日見顯赫,為中國之後二千餘年的封建正統文化—— 孔學,奠定了基礎。盛唐的玄宗開元中葉,唐明皇追謚孔子為文宣王,於是,孔廟從此之後被稱為文宣王廟。創建孔廟之風,隨之而盛行。說起張之洞,每一個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他是清末洋務派的首領之一,是“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的倡導者。

歷史紀實

福建安溪文廟建於公元1001年,在縣城東南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福州] 文廟[福州]

據說,光緒七年,文廟被水沖圯後,府城縉紳學土,無不為之大懼,以為天降凶示於文人,水退之日,遂集聚府衙請求太原知府出面重建。元明之際,全國所有府、州、縣均建孔廟,無一例外。達至明以後,奉祀關羽的“關帝廟’”即“ 武廟”,也後來居上,陸續在各府、州、縣治問世。
迄於明永樂年間,為和武廟之稱相駢,遂改文宣王廟為“文廟”,一直沿用至今。太原府城之文廟,原在城西縣前街(即令府西街西段)一帶,規模雖壯觀,但遠不及今文廟。清光緒七年(1881年),汾河決堤,文廟毀於大水。水退之後,山西巡撫張之洞,遂在原 崇山寺的廢墟(今文廟址)之上,大興土木,新建文廟,文廟巷之名稱亦得於此時。

景點描述

文廟[福州] 文廟[福州]
內鄉文廟位於內鄉一國中院內,是封建社會祀孔子的廟堂和縣辦學宮,始建於元大德8年(1304年),距今已700年 歷史。1986年被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正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地理位置優越,位於內鄉城內,距內鄉縣衙僅200米之遙,可與內鄉縣衙宛西自治館連為一體,交通極其便利,目前,內鄉文廟已對外開放,前景十分看好。

福州文廟

文廟[福州] 文廟[福州]
福州文廟,又稱“ 先師廟”,俗稱“ 聖人殿”,在福州市鼓樓區聖廟路。唐大曆八年( 公元773年)觀察使 李椅將州儒學移建於此,後梁龍德元年( 公元921年)閩王王審知置四門學。宋太平興國中轉運使楊克讓始作 孔子廟。景祜四年(1037年)權州事謝微表請於廟立學。其後,郡守范亢、許宗壽踵其事,歷五載乃成。明洪武七年(1374年)構大成殿,建明倫堂。永樂四年(1406年)以學廳為鄉賢祠,成化十三年(1477年)大修廟學,鑿泮池,為橋其上。
弘治初,改作欞星門,易木為石。嘉靖十一年(1532年)詔廟稱先師廟。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大修廟學、欞星門。鹹豐元年(1851年)八月初三遭火災。現存廟宇建於鹹豐元年十二月至四年六月,按中軸線自南至北依次為外門埕、 欞星門,泮池,左右有廊對列,大成門的樓廳,東、西有殿廡對列, 月台大成殿、後照壁等,占地7552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解放後,曾作為學校、紅衛商場、少年宮等場所。1961年9月被福州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9月2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 文物保護單位。

吉林文廟

位於吉林市昌邑區文廟胡同,始建於1907年,是東北最大的文廟,與曲阜孔廟、南京孔廟、北京孔廟並稱為中國

文廟[福州] 文廟[福州]
四大文廟。該廟座北朝南,規模宏偉,共有三進院落,主要建築有大成殿,崇聖殿、大成門、東西配廡等。院外照壁前有兩隻 石獅子,照壁北面兩側有東西轅站,照壁後面正中有泮池、狀元橋。吉林文廟內還有孔子生平事跡展覽、聖跡石刻圖陳列、歷代衍聖公及夫人繡像展等。

巨野文廟

文廟[福州] 文廟[福州]
巨野文廟位於巨野縣城東南隅,永豐塔北約一百米處,宋金時期巨野文廟原建於城北,屢經河患,廢立不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縣丞 呂讓移建於今址,歷代多次增修擴建、至清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縣令章弘鼎新正殿,續成諸祠、規制乃備、占地三十餘畝,前後五進院落及東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樓閣、齋、廡、亭、坊近百間.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氣坊、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 明倫堂,尊經閣等形成文廟中軸線兩側建有進德齋,修業齋、東廡、西廡、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東華門、西華門等。東跨院為文昌祠,是儒學所在地西跨院為啟聖祠,後改作訓導宅。
朝隆十八年1753年,巨野縣知縣朱容極在此建麟州書院,此後經道光,光緒以及民國年間多次建修葺,書院更具規模,志名遠播,大成殿內祀有孔子四配顏回,曾參子思,孟軻十二哲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的塑像兩討債列"七十二賢"牌位.整個建築布局得當錯落有致,間以蒼松翠柏形成一處氣勢害寵傳,郁罩蔥蘢的古建築群1947年,文廟被廢,大部分建築被毀,僅存大成殿,殿內塑像亦遭劫難。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 建築,殿基為磚,石混砌、台基高1.4米、東西長22.3米,南北寬14.25米、大殿通高13.7米、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築。翼角飛翹、綠瓦朱甍、斗拱盤錯、雕樑畫棟、殿四周有24根大型石柱支擎,石柱高3.48米、徑約0.55米、前檐下8根 
文廟[福州] 文廟[福州]
、石柱以
及後檐端柱為高浮雕二龍戲珠,上綴浮雲,下著波濤,造型生動,雕琢精工.其它石柱為淺浮雕纏枝花卉,構圖繁縟,技藝精湛.後廊中間兩根石柱上分別刻有"大清 康熙四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宣議郎知巨野縣事宛平章弘重建:銘文.殿內有朱紅明柱八根,直徑0.5米,下墊鼓形石礎,上擎殿架,梁疊檁穿,勾心鬥角顯示出高超的建築藝術此大成殿仿曲阜孔廟大成殿建設,是魯西南現存最完整縣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古建築。
新中國成立後,文廟舊址為糧食部門占用。大成殿一度曾為糧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對文物保護尤為重視1982年,山東省文物局撥專款對瀕臨倒塌的大成殿進行了修繕,1995年,糧所搬遷復建了大成門,大成殿內恢復了孔子及四配塑像,製作神龕,御匾,香案等附屬設施,殿前築建了月台,目前,文廟正逐步恢復原有建築,成為人們祭仰先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礎地和展示巨野 歷史文明的視窗。

平遙文廟

平遙文廟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城內東南隅,始建於唐貞觀初年,其大成殿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國現存各級文廟中歷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國文廟中僅存的金代建築。在1957年地震後,縣政府揭瓦維修時發現,殿脊樑下記有“維大金大定三年歲次癸未四月日辛酉重建”的墨跡。據《新唐書·禮樂五》載:“武德二年,始詔國子學立周公、孔子廟……(貞觀)四年,詔州、縣學皆作孔子廟。”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朝廷又對孔子的尊號、孔廟規格、祭孑禮制、配饗者名單等制定了統一規範,尊孔崇儒達到了歷史的新高峰。唐代把全國各縣按人口、稅賦、物產、地理位置等分為七個等級。
即“赤、畿、望、緊、上、中、下”,平遙屬“望”,即第三等,其位置重要,自然應當率先奉詔修建孔廟。文廟原稱孔廟,原為春秋時期儒教創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的家廟,故稱孔廟。從唐玄宗賜封孔子為“文宣王”以後,孔廟就被改稱“文宣王廟”,並詔令全國各州縣依制隆重奉祀。明代因與武廟(關帝廟)對應,改稱“文廟”。在滄桑歲月中,平遙文廟曾經歷過三移其址的風雨。據清光緒八年(1882年)《平遙縣誌》載:明崇禎九年(1636年),時任知縣王凝命上任祭拜孔廟後說,文廟隔街背對著“太子寺”,太子貴為儲君,而孔子再高貴也屬臣僚之列,臣廟居於君寺之前,有悖禮制,大不敬也!便強令互換,文廟改做太子寺。”其實,太子寺是一佛教寺院。
因佛祖釋迦牟尼出家前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太子而得名,與儒教之文廟純屬風馬牛不相及。這位王知縣是雲南昆明人,賜進士出身.可謂孔子的“高徒”,卻如此迂腐。縣士紳雖明知荒唐,卻畏其權勢,不敢與之爭,哭笑不得。“荒誕鄙俚最為不經,侮聖褻賢,不知其意之所在,相沿數十年,生儒抱恨不能更定。至康熙十四年知縣柏鄉魏裔愨至,詢得其由,按圖考察,慨然興作,祥具各憲,仍以故寺為寺,而建新廟於舊所,闔邑稱快。”(《平遙縣誌-學校志》)這樣,至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才由知縣魏裔愨(直隸柏鄉縣舉人)移改。平遙的一件“糊塗官辦糊塗事”的千古奇案,自此方得了結。
而據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汾州府志》載:“平遙縣儒學,舊在縣治東。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穆公準呈,以前太子寺更之。”又據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汾州府志》載:“崇禎九年,知縣王凝命,復以文廟與太子寺互更。國朝康熙十四年,知縣魏裔愨,按嘉靖八年以後移改。”說明在明嘉靖八年前,現在文廟址上本為佛教的太子寺,其北面的太子寺(已毀),才是最早的平遙文廟舊址。因而現存金大定三年重修的“大成殿”,最早應當也是佛教殿宇,其後牆上現存的後壁中門檁及門形仍存,似為佛教寺院的“中殿”格式,也是歷史上“文廟三遷”的痕跡。平遙文廟歷來為縣學所在,直至清光緒末年廢除科舉後,縣學才停,改辦為“平遙縣實業學校”。
開始了新學。到1923年,一些商賈財東捐資在文廟辦起了“平遙勵志中學校”,縣長郭學謙還題寫了校名門額,後改為官辦平遙中學校,遷址到察院街。1950年,太岳中學同平遙中學合併,校址又設在文廟,其建築基本保存著原貌,只拆除了欞星門、西學、省畜所。20世紀50年代末,修建平遙中學教學樓時,拆除了超山書院、敬一亭、尊經閣。1997年平遙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1年06月25日,平遙文廟作為金至清時期古建築也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中共平遙縣委、縣政府、平遙中學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平遙中學於2003年全部遷至東城外新校址。文廟得以重新復原,成為平遙古城的主要文物旅遊景點之一,2004年正式向遊人開放。

上海孔廟

孔廟坐落在上海市嘉定區嘉定鎮南大街,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現占地17畝左右。 孔廟大門"欞星門“前有”“興賢”、才、“仰高”三座牌坊和石獅欄桿。七十二隻姿態各異的石獅,象徵孔子七十二賢徒。孔廟四周的圍牆,“稱”萬仞宮牆。進門的水池,叫“泮池”,鑿於元泰定元年(1324年)。泮池北是大成門,正中五楹,東西角門各一楹,寬達29米,內有7隻石龜座,各負兩米多高的大石碑,記載歷代修理孔廟情況。
東角門壁上嵌有幾塊名貴的石碑,有宋紹定二年(1229年)沈璞撰《嘉定縣學之記》,明宣德十年(1435年)《況郡守政績記》,記載了況鍾任蘇州知府時,懲辦貪污、清理冤獄、興修水利等事跡。在大成門前後庭院裡,有幾棵龍鳳古柏,據志書記載種植於元至順三年(1332年),共16棵,現只剩大成門前的1棵活著,十分珍貴。東西兩廡,原來供奉孔門弟子和歷代名儒的牌位,現為嘉定博物館的歷史陳列室。大成殿重檐飛翹、巍峨雄偉。前置石台,更顯氣勢。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梁架高昂,枋檁彩繪,保留明代結構。
現陳列孔子塑像及孔子和孔廟的資料。東部有明倫堂、碑廊和當湖書院等建築。明倫堂是歷代儒生講學集會之所,建築別致,3間寬敞的廳堂,前設抱廈,兩邊又有粉牆漏窗,牆外有小院,院中植桂柏樹木,還有一株百年牡丹。明倫堂陳列著中國歷代科舉考試的資料。明倫堂西有一條碑廊,是1958年修理孔廟時,將歷年收集的碑刻、墓誌和各類石刻嵌於壁間,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庭院東部的當湖書院,也闢為博物館陳列室。書院外牆沿河30多米,還有一條1987年修建的碑廊,內有歷代書畫家的書法藝術,其中有黃庭堅、文徵明等的珍貴手跡。

浙江景寧文廟

文廟[福州] 文廟[福州]
浙江景寧文廟,明景泰三年(1452)建於景寧縣城西里余,崇禎十四年(1641),因廟柱傾斜,堂齋廡廢,遷建城北承恩門外(現學田村)。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再遷城東 敬山宮左,道光二十五年(1845)正殿及東廡塌毀殆盡。道光二十七年重建於城內上橋頭,有 大成殿、露台、兩廡、 戟門、泮池、泮橋、欞星門、 萬仞宮,祭器庫等,占地1011平方米。民國時為縣民眾教育館館舍,現為縣 文化館圖書館址,房舍幾經改建,圍牆完整,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現

文廟[福州] 文廟[福州]
在鳳慶縣城西文廟街。由鳴鳳閣、 崇聖殿大成殿大成門欞星門龍門石坊、泮池等建築組成。占地12000平方米。始建一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遷建。大成殿重檐歇山頂,面闊18.3米,進深13米,檐下懸"聖集大成"、"斯文在茲"匾額,透雕格子門技藝精湛。欞星辛、大成門、石坊等保存完整。

重建

文廟[福州] 文廟[福州]
新建的文廟,占地13000多平方米,由亭、 殿,組成三進院落,利用前崇善寺末毀的零星建築,較之原廟更為恢宏、莊重、婉雅、俊逸。文廟巷是一條小街,因巷中有古老的文廟而得名。此巷東起新城西街,西至上官巷,另一街口則達 崇善寺街,走向很不規則,是為太原街巷中走向奇特的一例。但是,就在這條彎彎曲曲、長不足四百米、寬僅九米的小巷深處,薈萃著太原的古老傳統民宅建築——四合院以及宏大的 古代建築群和全省最高層次的文物考古單位,構成它別具一格的街巷風貌和古色古香的特色。
隨著時間的推移, 太原文廟的功用,由奉祀孔聖人逐漸發生了演變,到1920年,文廟改闢為“山西省圖書博物館”,1927年又易名為“山西省民眾教育館”。在這一期間,供奉孔子的大成殿,作了“古代禮物樂器陳列室”;威嚴肅穆的大成門,成了“禮堂講演廳”。其它殿宇或為閱覽室,或為書庫,或為其它活動室和陳列室。太原淪陷之後,偽太原市政府,又把它更名為“山西省新民教育館”。新中國誕生後,於1951年,將一大批劫後餘生的文物,收藏於此,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山西省 博物館”。

價值連城

文廟[福州] 文廟[福州]

北背 踞鳳山,前濱龍津,筆峰拱峙。有“名冠八閩,秀甲江南”這美譽。 安溪文廟薈萃古代 木雕石雕之精華,其中 蓮花斗拱構成的 八卦形藻井懸空倒掛,堪稱一絕,八根石雕 龍柱,價值連城。
萬世師表
寬闊的庭院,鋪有3000塊石塊,72根石柱,意喻孔聖3000個弟子,72個門生賢人,大殿上方有 康熙皇帝御筆《萬世師表》,屋頂的如意斗拱計108目,喻意108 文曲星
宮殿式建築
安溪文廟為 宮殿式建築,是 江南現有文廟中最為完整的古建築群,其建築法式曾傳播 日本

山西省民俗博物館  

(圖)文廟
太原文廟 大成殿
山西省民俗博物館,位於太原市文廟巷文廟內,成立於2003年10月10日,直屬於山西省文物局。文廟建於清光緒8年(1882年),占地31000平方米,現中軸線基本保留了文廟原有建築格局,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六角亭、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兩廡和崇聖祠,前後三進院, 1996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博物館展區面積18000平方米。東、西21間及大成殿具備舉辦大型展覽的條件。全年展覽頻繁,2004年共舉辦各類文物、書畫、圖片、模型等展覽21個,特別是“傅山書法精品展暨日本著名書法家作品展”、“秦晉國畫聯展”、“大型航天航空模型展”、“ 李克仁草書展”等在省城太原引起極大關注和廣泛好評。2005年春節期間,該館舉辦了 “山西省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暨大型民俗風情活動”,邀請民間匠師現場表演展示,為省城春節增添亮色。2007年完成基本陳列“千秋孔子展”。
(圖)文廟 太原上官巷裡的老建築
館內擁有2500平方米的文物庫房,可據不同質地文物的不同需要,進行人工溫、濕度監測,為收藏和保管各類文物提供了良好的保護環境。博物館定編36人,內設辦公室、保管部、陳列部、宣教部、開發部、保衛科等部門。1995年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就是昔日的太原文廟。這裡原是崇善寺廢址,光緒八年(1882年)文廟遷建至此。後曾在此設立教育圖書博物館、圖書博物館、省博物館等,2003年成立民俗博物館。
作為文廟時的主要建築如照壁、井亭、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都保存完好;大成殿和配殿現在作為展廳使用。院內古木參天,陳列著各地匯集的經幢、石刻等文物。現在除了常設的千秋孔子展、清末民國服飾精品展、文物陳列和古建模型之外也舉辦畫展等。 千秋孔子展是博物館的招牌展覽,內容豐富,在展陳設計上也很不錯。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山西民俗博物館這裡收藏了不少民間服裝及服飾配件;從馬褂靴帽到荷包眼鏡,展現了清末民初山西的民俗風情。山西最大宗的文物是古建築,基本上都屬不可移動文物,所以放在民俗博物館裡的文物藏品不能說是豐富,文房用品和瓷器為主;其中有一件是科舉考試用的小抄,其主人在作弊上的用心良苦讓人驚嘆;瓷器中的精品則是宋代倒流壺。
(圖)千秋孔子展 千秋孔子展

瓷器中的精品——倒流壺與公道杯。倒流壺使用時從底部的孔將水入,壺嘴 滴水錶示已滿,正置則滴水不漏;公道杯一旦貪杯酒就會從底部漏出。古人用心良苦,在瓷器中闡述人生大道理。
(圖)瓷器中的精品——倒流壺與公道杯 瓷器中的精品——倒流壺與公道杯

路線圖
(圖)旅遊地圖旅遊地圖

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

http://www.izy.cn/travel/96/1252.html
http://rfgt.blog.sohu.com/44190258.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